最新目录

名以造境:中西文学里的人名修辞术*

来源:当代修辞学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2-05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在对文学人物的专名(proper name)进行考察时,最容易理解和讨论的是“名如其人”的情况——人物在作品里的情感特点或道德形象、从事的事业或行动,有时从人名里可以看出端倪。

在对文学人物的专名(proper name)进行考察时,最容易理解和讨论的是“名如其人”的情况——人物在作品里的情感特点或道德形象、从事的事业或行动,有时从人名里可以看出端倪。这或许会被视为文学家的特权,然而也反映于现实生活之中①徐珂《可言》卷1(杭县徐氏刻本,1923 年):“近有姓名之意义与其职务相称者二人。一民国大总统黎元洪:黎元,黎民之元首也;洪、大也。一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印有模:印书有铜模也。”现当代类似例子颇多,如夏鼐(考古学家)、钱锺书、赵九章(数学家、物理学家)、钮卫星(天文学史家)、陈丹青(画家),等等。。精神分析学家曾对此有所注意,卡尔·荣格在讨论事物之间的非因果律时,就指出人名和个人性情及专业之间有时存在“十分怪异的谐应”②C.G.Jung,,Synchronicity:an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,tr.by ,Princeton: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,2010,p.11 n.11.参 William F.Murphy,“A Not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Names”,The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,26:1,1957,。人名作为语言符号,产生的意义于人生或多或少表达了一种暗示,形成性格和志趣上的标签,学者称为“标示名”(aptronym)③,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and Literary Theory,5th Ed.,Oxford:Wiley-Blackwell,2013,p.49.这个词的前缀apt义即“倾向”,似乎译作“倾向性名谓”更为合适。。“标示名”的最佳用武之地是文学作品里的暗喻,但如前所说,“名如其人”不过是一种最容易理解的方式,脸谱和标签并非文学修辞的高级手段,这需要作者施展才能,在意蕴和境界中深入探索。

中国文学里虚造人物专名而最富有修辞效果的,可能要算是韩愈的《毛颖传》了。此文戏拟史传的笔法体式,以书写工具毛笔作为假想的传主,叙其家世、生平与功业,并仿照《史记》“太史公曰”的形式作史论。处处用语双关,尤其设立名号奇妙生动。中山毛颖、绛人陈玄、弘农陶泓、会稽褚先生诸名,与“管城子”“中书君”等称呼,都成为启发后世此类游戏笔墨的著名典故。唐人司空图《容成侯传》、陆龟蒙《管城侯传》、文嵩《即墨侯传》等篇,都是仿《毛颖传》而成①钱锺书:《钱锺书手稿集·容安馆札记》第743则,第2079页,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03年。又见第670则论李从谦《夏清侯传》一节(“夏清侯”谓竹簟),第1385页。《全唐文》中,陆龟蒙此篇又见于文嵩名下;《唐文拾遗》还收有文嵩《好畤侯楮知白传》《松滋侯易玄光传》,都属于“文房四侯传”的范围;此外钱锺书在札记里还列举了历代效仿《毛颖传》的作品数十篇,并举《清异录》所辑多例,造名大同小异,兹不赘述。。《容成侯传》里杜撰的传主“金炯”(镜),和《管城侯传》里的“毛元锐”(笔)、《即墨侯传》里的“石虚中”(砚),一望则知其渊源。而韩愈显然又是受了《庄子》文章的影响,他在《送王秀才序》谓“子夏之学,其后有田子方。子方之后,流而为庄周”,其言有误;实则如《吕氏春秋·当染》所说,“田子方学于子贡”。子贡之学就是孔门四科里的“言语”,正是看重修辞学问的。故而《送孟东野序》称赞“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”②陈玉强:《“援庄入儒”与韩愈崇尚怪奇的理据》,《文艺评论》2013年第4期。。《庄子》各篇有不少带有虚构成分的人名,虽有俞樾作《庄子人名考》欲逐一考以史实,但如支离疏、哀骀它、啮缺、疑始等名号显然都属于着重寓意,营造出与所叙故事相关的一种境界,既不必凿实,又蕴藉若干意涵③俞樾:《春在堂全书》第3册,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0年,第609—621页。。

六朝时期的俳谐文,对《毛颖传》的构思上有启发作用。叶梦得《避暑录话》卷4 就断定:“《毛颖传》本南朝俳谐文《驴九锡》、《鸡九锡》之类,而小变之耳。”认为刘宋袁淑的《俳谐集》诸文为鸟兽拟名号爵称的作法是韩愈文章的重要来源。这种谐声得姓的修辞方式对后世小说家影响特别大④钱锺书:《管锥编》,北京:三联书店,2007年,第2049—2050页。,不仅重复以猴为孙氏袁氏、以猪为朱氏、以驴为卢氏等的游戏笔墨,而且给从姓名读音上作文章进行戏谑、讽刺或攻讦者提供了一个常见思路。如明清戏曲中常见名作“胡图”“胡谈”的丑角,可知胡姓早不受文人作家们的待见,非有待上世纪50 年代两次“批胡”运动才引发文艺作品反派多姓胡的现象⑤胡文辉:《说胡》,《二十一世纪》第30 期,1995 年8 月;并参看陈寅恪:《狐臭与胡臭》,《寒柳堂集》,北京:三联书店,2011年,第157—160页。。又或如《醒世姻缘传》里的“任德前”“贾秉公”,《红楼梦》里的“甄士隐”“詹光”“王仁”等等,均带有面谱化或是功能性的角色身份。由此而论谐声拟名,在文学境界上并无太大价值。末流之中,又有清末小说家用以影射历史或现实,如《品花宝鉴》中的田春航(毕沅字秋帆)、侯石翁(袁枚号仓山居士),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中的“温月江”(梁鼎芬字星海)、“武香楼”(文廷式字芸阁),等等。惟有《孽海花》中的“高亚白”,影射晚清诗人李士棻,因曾国藩赠诗说他“太白醉魂今尚存”,故有此名,算是较有趣致的表现。

文章来源:《当代修辞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ddxcxzz.cn/qikandaodu/2021/0205/421.html



上一篇:旅游翻译现状及旅游外宣翻译中“认同”的建立
下一篇:小说语境差理论的别样探索

当代修辞学投稿 | 当代修辞学编辑部| 当代修辞学版面费 | 当代修辞学论文发表 | 当代修辞学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当代修辞学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